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16:33:31   浏览:85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

1999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中央政法委、军队、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当前打击骗汇犯罪斗争中的有关问题。现将会议形成的《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央部署开展打击骗汇犯罪专项斗争以来,在国务院和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对骗汇犯罪开展了全面打击行动。1998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对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准确、及时打击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在案件管辖、适用法律及政策把握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予以明确。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从重从快严厉打击骗汇犯罪的指示精神,准确适用法律,保障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争取尽快起诉、宣判一批骗汇犯罪案件,打击和震慑骗汇犯罪活动,1999年3月16日,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总政保卫部等有关部门在北京昌平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打击骗汇犯罪斗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议纪要如下:

一、各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军队保卫、检、法部门在办理骗汇案件过程中,要从维护国家外汇管理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认识打击骗汇、逃汇犯罪专项斗争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参加专项斗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加强协调,加快办案进度。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施行后发生的犯罪行为,应当依照《决定》办理;对于《决定》公布施行前发生的公布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行为,依照修订后的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8月28日发布的《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是对具体应用修订后的刑法有关问题的司法解释,适用于依照修订后的刑法判处的案件。各执法部门对于《解释》应当准确理解,严格执行。

《解释》第四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违反有关外贸代理业务的规定,采用非法手段、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凭证、商业单据,为他人向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数额在五百万美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按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定罪处罚;居间介绍骗购外汇一百万美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十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按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定罪处罚。”上述所称“采用非法手段”,是指有国家批准的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代理企业在经营代理进口业务时,不按国家经济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放任被代理方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自行报关,在不见进口产品、不见供货货主、不见外商的情况下代理进口业务,或者采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禁止的其他手段代理进口业务。

认定《解释》第四条所称的“明知”,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节予以综合考虑,不能仅仅因为行为人不供述就不予认定。报关行为先于签订外贸代理协议的,或者委托方提供的购汇凭证明显与真实凭证、商业单据不符的,应当认定为明知。

《解释》第四条所称“居间介绍骗购外汇”,是指收取他人人民币、以虚假购汇凭证委托外贸公司、企业骗购外汇,获取非法收益的行为。

三、公安机关侦查骗汇、逃汇犯罪案件中涉及人民检察院管辖的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的,应当将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对管辖交叉的案件,可以分别立案,共同工作。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双方意见有较大分歧的,要协商解决,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法委和上级主管机关请示。

四、公安机关侦查骗汇、逃汇犯罪案件,要及时全面收集和固定犯罪证据,抓紧缉捕犯罪分子。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正在办理的骗汇、逃汇犯罪案件,只要基本犯罪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应当及时依法起诉、审判。主犯在逃或者骗购外汇所需人民币资金的来源无法彻底查清,但证明在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基本证据确实充分的,为在法定时限内结案,可以对在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先行处理。对于已收集到外汇指定银行汇出凭证和境外收汇银行收款凭证等证据,能够证明所骗购外汇确已汇至港澳台地区或国外的,应视为骗购外汇既遂。

五、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对骗购外汇共同犯罪的主犯,或者参与伪造、变造购汇凭证的骗汇人员,以及与骗购外汇的犯罪分子相勾结的国家工作人员,要从严惩处。对具有自首、立功或者其他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理。

六、各地在办理骗汇、逃汇犯罪案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以及侦查、起诉、审判的信息要及时向各自上级主管机关报告。上级机关要加强对案件的督办、检查和指导协调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1996年4月9日 法发〔1996〕9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
  现将《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施行。
  施行中有何情况和意见,请各高级人民法院及时收集整理报告我院。
  附:人民法院公文主题词表

             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法院的公文处理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和公文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法院的公文(包括电报,不含诉讼文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法律,发布司法解释,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并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办公厅(室)应设立文秘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文秘人员,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文秘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廉洁正派,具备法律和文秘等专业知识。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准确、及时,保守国家秘密。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六条 人民法院公文的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
  适用于授予司法警察警衔、奖励有关人员。
  二、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三、报告
  适用于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四、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
  五、规定
  适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制订带有规范性的措施。
  六、公告 通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七、通知
  适用于发布规章,转发公文,要求下级法院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八、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九、批复
  批复包括司法解释批复、司法行政批复及其他批复。
  司法解释批复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答复高级人民法院就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请示。
  司法行政批复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设立、变更、撤销地方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批准设立、变更、撤销人民法庭等。
  其他批复适用于上级法院答复下级法院除司法解释批复、司法行政批复以外的请示事项。
  十、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
  十一、函
  适用于法院之间或法院同其他机关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请求批准等。
  十二、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发布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





  第七条 人民法院发布公文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如下:
  一、《×××人民法院文件》 主要用于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或重要工作部署,发布重要的决定、通知等。
  二、《×××人民法院》 主要用于人事任免、重要会议及其他事项的通知、除司法解释以外的批复和命令、议案、请示、报告、通报、函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批复》 用于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司法解释。
  四、《×××人民法院办公厅(室)文件》 主要用于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的办公厅(室)根据院领导授权,传达或代本法院发布某些事项,发布该办公厅(室)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五、人民法院各部门行文,一般使用本法院信笺版头。

第四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公文一般由发文机关、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成文时间、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单位和时间等部分组成。
  一、发文机关应写全称或规范化简称。人民法院与公安、司法行政等机关联合发文,人民法院一般应排列在前。
  二、秘密公文应分别标明“绝密”、“机密”、“秘密”和秘密标识“★”及保密期限。绝密、机密公文还应标明份数序号。
  三、紧急公文应分别标明“特急”、“急”,紧急电报应分别标明“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字号,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发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
  五、上报的公文,应当在首页注明签发人姓名。
  六、公文标题一般应标明发文机关、公文的主要内容和公文种类。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和转发公文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七、会议通过的公文,应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注明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
  八、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用抄送形式,但不得同时抄送下级机关。
  九、公文如有附件,应在正文之后、成文时间之前注明附件顺序和标题。
  十、公文除会议纪要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非法规性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十一、成文时间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二、公文应标注主题词。
  十三、公文应在末页下方标明印发单位、时间。
  十四、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在民族自治地方,可并用汉字和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第九条 公文纸一般为十六开型(长260毫米、宽184年毫米)。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297毫米、宽210毫米)。张贴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公文应左侧装订。

第五章 行文规则





  第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的行文关系,应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办公厅(室)可以对下级人民法院和其他机关行文。人民法院其他各部门可在自己的权限内互相行文,可以与其他机关的业务对口部门行文,但不得直接对上、下级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行文。上、下级人民法院的对口部门可以互相行文。


  第十二条 向下级人民法院的重要行文,应同时抄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必要时也可抄送有关机关。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法院不得越级请示,但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请示时,应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人民法院。“请示”应一文一事。


  第十四条 “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六章 公文办理





  第十五条 公文办理分收文和发文。收文办理一般包括传递、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发文办理一般包括拟稿、审核、签发、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


  第十六条 需要办理的公文,办公厅(室)应根据公文内容和性质,提出拟办意见呈送院领导批示,或直接交有关业务部门办理。紧急公文,应提出办理期限。


  第十七条 需要办理的公文,承办单位应当抓紧办理,不得延误、推诿。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的,应当迅速退回交办的办公厅(室)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经院领导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办公厅(室)要负责催办、查办,及时了解办理情况并向院领导报告。对下发的重要公文,应当及时了解和反馈执行情况。


  第十九条 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
  二、情况确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文字精练,书写工整、标点准确。
  三、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先引标题,报引发文字号。日期应根据公文内容写明具体的年、月、日,年份应写全称。
  四、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六、公文中使用简称,第一次应写明全称,并在括号内注明简称。


  第二十条 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时间、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和法律原本使用汉字的法条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五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为单位;一个用阿拉伯数码书写的多位数不能移行。在同一公文中,数字的使用应前后一致。


  第二十一条 以本法院名义草拟的公文在送院领导签发之前,应送办公厅(室)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否需要行文,公文内容、文种使用、公文格式等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以本法院名义草拟的公文,由主管院领导签发。重要的或涉及面广的,由院长签发。


  第二十三条 院领导审批公文,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写上姓名和时间。其他审批人圈阅,应当视为同意。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办理公文涉及其他单位的,应主动与其协商或会签。
  上报的公文涉及其他单位的,应当如实反映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草拟、修改和签批公文,必须使用钢笔或毛笔,所用墨水必须符合存档要求。不得在文稿装订线外书写。
  草拟公文必须使用统一印制的拟稿纸,并按拟稿纸中规定的项目填写。


  第二十六条 翻印、转发上级人民法院的公文,除绝密和注明不准翻印的以外,一般需经印发公文的下一级人民法院领导批准。翻印时,要注明翻印的机关、时间和印发范围。密码电报按有关规定执行,非机要部门不得翻印、复制。


  第二十七条 传递秘密公文时,必须采取保密措施,确保安全。利用计算机、传真机等传输秘密公文,必须使用加密装置。绝密级公文不得利用计算机、传真机传输。

第七章 公文立卷、归档和销毁





  第二十八条 公文处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人民法院行政文书立卷、归档的有关规定,及时将公文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电报随同文件一起立卷、归档。
  公文立卷必须做到齐全、完整,使案卷内容能正确反映主要工作情况。


  第二十九条 由人民法院和其他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立案、归档,协办机关存复制件。


  第三十条 公文复制件作为正式文件使用的,应加盖复制机关证明章。复制秘密文件必须履行批准手续,对复制件应视同正式文件,妥善保管。


  第三十一条 应归档的案卷,必须根据人民法院行政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有关规定确定保管期限,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个人不得保存应存档的公文。


  第三十二条 没有存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后由主管领导批准,定期销毁。销毁秘密公文,要进行登记。由二人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实施办法,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6年5月1日起施行。《人民法院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各级人民法院制订的有关公文处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
             人民法院公文主题词表

             一、审判(379个)

(一)刑事审判(138个)
刑事 刑事审判 刑事案件 犯罪 
大案要案 经济犯罪 少年犯罪 刑事类推 
刑事责任 犯罪客体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法人犯罪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犯罪集团 刑罚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量刑 累犯 自首 数罪并罚 
刑期计算 刑期折抵 缓刑 减刑 
假释 追诉时效 赦免 反革命 
组织越狱 间谍 特务 放火 
爆炸 投毒 危害公共安全 破坏交通工具 
破坏交通设备 破坏通讯设备 破坏电力设备 交通肇事 
重大责任事故 走私 投机倒把 逃套外汇 
伪造货币 伪造有价证券 伪造有价票证 偷税 
抗税 假冒商标 假冒专利 盗伐林木 
滥伐林木 故意杀人 过失杀人 故意伤害 
过失重伤 卖淫嫖娼 刑讯逼供 诬告陷害 
强奸妇女 奸淫幼女 卖淫 拐卖人口 
绑架妇女儿童 拐卖妇女儿童 非法拘禁 非法搜查 
侮辱 诽谤 报复陷害 伪证 
侵犯通信自由 破坏选举 侵犯财产 抢劫 
抢夺 敲诈勒索 盗窃 惯窃 
诈骗 惯骗 贪污 挪用公款 
绑架勒索 妨害公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扰乱社会秩序 
流氓 脱逃 窝藏 包庇 
制造贩卖假药 招摇撞骗 赌博 淫秽物品 
毒品 窝赃 销赃 破坏珍贵文物 
偷越国(边)境 侮辱国旗国徽 传授犯罪方法 妨害婚姻家庭 
重婚 破坏军人婚姻 虐待 遗弃 
拐骗儿童 渎职 受贿 行贿 
介绍贿赂 泄露国家秘密 玩忽职守 徇私枉法 
私放罪犯 破坏邮电通讯 军人违反职责 走私毒品 
贩卖毒品 运输毒品

(二)民事审判(64个)
民事审判 民事案件 民事纠纷 民事权益 
财产 人身 公民 未成年人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 宣告失踪 
宣告死亡 选民资格 认定财产无主 返还财产 
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 债权 债务 
个人合伙 法人 企业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联营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权利 民事责任 
代理 委托代理 法定代理 指定代理 
财产所有权 留置权 买卖 出租 
抵押 转让 借贷关系 不当得利 
知识产权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专用权 
人身权 健康权 姓名权 肖像权 
荣誉权 发现权 发明权 名誉权 
婚姻 离婚 抚养 收养 
扶养 遗产 继承 遗嘱 
遗赠 遗赠扶养协议 房地产 房屋承租

(三)经济审判(34个)
经济审判 经济纠纷案件 经济合同 经济合同纠纷 
购销合同 加工承揽合同 货物运输合同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仓储保管合同 供用电合同 财产租赁合同 
借款合同 财产保险合同 联营合同 技术合同 
农村承包合同 承包经营合同 租赁经营合同 涉外经济合同 
易货贸易合同 保险合同 合伙合同 结算合同 
赠与合同 企业破产 金融 票据 
股票 债券 期货 违约金 
赔偿金 涉外仲裁 科技纠纷

(四)行政审判(66个)
行政审判 行政案件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公务员 
行政行为 行政责任 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行政处理 行政赔偿 行政复议 公安 
海关 商检 土地管理 地质矿产 
能源 行政执行 交通缉查 野生动植物保护 
计划生育 渔业 盐业 水利资源 
盐政 行政强制措施 路征 技术监督 
专利 畜牧 房屋拆迁 河道 
邮电 科技 交通 卫生 
医药 环境保护 工业 经贸 
农业 林业 文化 教育 
统计 体育 民政 城市规划 
城乡建设 计量 物价 工商 
劳动 文物 财政 审计 
税务 水利 企业管理 铁路 
民航 人事 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 
旅游 气象 

(五)海事审判(17个)
交通审判 海事审判 海事案件 海商案件 
海商 船舶 船舶所有权 船舶抵押权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定期租船合同 共同海损 海事 
海上保险合同 海上旅客运输合同 海上拖航合同 船舶碰撞 
海难救助

(六)审判程序(60个)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诉讼 
诉讼程序 告诉 起诉 刑事自诉 
受理 上诉 审理 申诉
抗诉 冻结 申请再审 来信来访 
扣押 查封 执行 执行程序 
执行工作 委托执行 执行中止 执行终结 
执行回转 担保 案件管辖 审判组织 
回避 诉讼当事人 证据 期间 
送达 判决 裁定 调解 
财产保全 先予执行 强制措施 诉讼费用 
第一审程序 简易程序 第二审程序 特别程序 
督促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审判监督 审判监督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 诉讼文书 
司法协助 涉外 涉港澳台 涉港 
涉澳 涉台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死刑核准 

             二、政策法规(14个)

司法解释 应用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 
司法统计 政策 法规 细则 
规章 制度 法制建设 法规清理 
法规汇编 案例选编

             三、文秘(117个)

秘书 信息 宣传 保密 
档案 保卫 调查 查办 
讲话 谈话 发言 汇报 
观察 指示 批转 转发 
建议 提案 政法会议 党组会议 
审判委员会 院务会议 院长办公会 座谈会 
赔偿委员会 工作会议 电话会议 会议简报 
会议审批 办公室工作 公文处理 大事记 
法院志 体制改革 机要通信 图书资料 
统计 报表 法制宣传 新闻发布 
报刊工作 保密期限 防火防盗 值班记录 
印章 法院年鉴 安全保卫 机要工作 
机要机构 机要干部 机要室 密码 
密码研究 密码装置 密码通报 加密通信 
密码电报 密码工作 密语代号 机要交通 
保密工作 保密教育 保密纪律 保密制度 
保密检查 国家秘密 通信保密 失泄密事件 
机要秘书 秘书工作 会务工作 督查工作 
信息工作 调研工作 政策研究 协调工作 
业务研究 业务指导 文件印刷 文件管理
印信管理 精简文件 精简会议 处理来信 
信访工作 接待来访 办信   要信摘报 
综合治理 档案工作 档案管理 文书档案 
诉讼档案 办公自动化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公文主题词表 传真机 传真通信 加密机 
复印机 技术保护 图书 图书馆 
图书工作 档案室 档案利用 资料
资料工作 报刊 报刊工作 报刊发行 
报纸 刊物 人民法院报 出版 
发行

             四、政工(128个)

人事 教育 监察 监察工作 
纪检 纪检工作 思想政治 机构 
编制 法官 女法官 干部 
陪审员 特邀陪审员 检察官 组织机构 
职称 奖惩 任免 招聘 
调配 换届 工资 老干部 
廉政建设 职业道德 队伍建设 干部政策 
领导班子 干部考核 福利待遇 党的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 离退休人员 党纪政纪 违法违纪 
举报 执法执纪 培训 招生 
法律业大 培训中心 咨询委员会 法官委员会 
法官衔级 司法警察 法警工作 法警警衔 
法官学院 法官协会 女法官协会 专业人才 
专业技术培训 目标管理 岗位培训 岗位责任制 
劳动模范 劳动竞赛 雇佣劳动 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 事故 工伤事故 分配制度 
分配原则 分配政策 分配包干 收入分配 
劳动报酬 消费基金 工龄 浮动工资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效益工资 工资政策 
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改革 工资标准 调整工资 
奖金 保险 福利 待遇 
政治待遇 工资待遇 生活待遇 津贴 
统筹 奖励 奖励制度 处罚 
评定 职称 职能 职务 
人才交流 出国进修 出国留学 教学管理 
考试 表彰 表彰先进 先进集体 
学籍管理 教师进修 教学研讨 法学研究 
定职 定级 调级 考核 
聘任 退休 辞职 辞退 
公务员制度 机关工作制度 机关作风 机构设置 
机构调整 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 工会 
工会工作 共青团工作 妇女工作 青年工作

            五、计财装备技术(63个)

财务 装备 技术 管理 
法医 经费 通信 通讯 
审计 两庭建设 人民法院 审判法庭 
财务计划 经费补助 财务检查 财经纪律 
着装 枪支弹药 警械 物资 
计算机 诉讼费 公告费 预算 
预算执行 拨付预付资金 决算 决算草案 
刑场建设 罚没收入 基建 车辆 
囚车 行政管理 后勤工作 机关事务管理 
财务管理 房产管理 车辆管理 膳食管理 
物资管理 办公用品 差旅费 作息时间 
宴会 工作餐 产业 产业政策 
第三产业 经营机制 经营方式 经营活动 
利润分配 盈利 亏损 司法行政 
会计管理 有价证券 流动资金 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 固定资产 基金

              六、外事(19个)

外事 条约 出访 来访 
考察 会见 会谈 接见 
邀请 国际公约 协定 司法协助 
送达 协议 谈判 国际会议 
留学 接待 讲学

              七、文种(72个)

命令 令 议案 决定 
决议 规定 会议纪要 请示 
报告 批复 答复 条例 
通报 规则 通知 函 
要点 总结 工作报告 公告 
通告 布告 电报 公报 
解答 意见 公约 批示 
转发件 批转件 印发件 准则 
章程 办法 纪要 工作方案 
工作计划 工作部署 守则 草案 
方案 汇编 汇集 记录 
简报 快报 提纲 纲要 
大事纪 宣言 会议文件 会议资料 
复电 复文 贺电 慰问电 
慰问信 贺信 祝词 致敬信 
公开信 致词 开幕词 闭幕词 
发言 号召书 倡议书 建议书 
聘书 参考材料 司法建议 调查报告 

             八、法制(187个)

宪法 香港基本法 澳门基本法 刑法 
民法通则 婚姻法 继承法 经济合同法 
涉外经济合同法 公司法 企业破产法 专利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商标法 行政法 保密法 
边界管理法 标准化法 兵役法 财政法 
出版法 出入境管理法 档案法 工会法 
国防法 国籍法 仲裁法 赔偿法 
海关法 环境保护法 劳动法 农业法 
企业法 商法 海商法 土地法 
选举法 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  海洋法 航空法 
统计法 债权法 草原法 森林法 
保险法 个人所得税法 消费者权益保障法 教师法 
会计师法 法院组织法 法官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法律保护 法律监督 
法律适用 少年法庭 法制 法制观念 
法制教育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军事法规 
社会主义法制 立法 立法工作 立法机关
立法建议 执法 政法 政法工作 
权利 义务 权限 权益 
公民权 选举权 被选举权 劳动权 
法院 法院工作 审判工作 检察 
检察机关 检察工作 司法 司法工作 
司法机关 公证 国家公证 公证工作 
公证机关 仲裁 仲裁机关 仲裁工作 
法律制裁 公安 公安工作 公安机关 
公安干警 武警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工作 
国家安全机关 立案 案件处理 治安工作 
社会治安 社情动态 治安管理 保卫工作 
警卫 警卫工作 涉外案件 恶性案件 
查封 事件 重大事件 反动组织 
黑社会组织 计算机犯罪 窃密 暴乱 
动乱 骚乱 骚乱事件 闹事 
械斗 游行 罢工 劫持 
外逃 叛逃 非法组织 合法组织 
防范措施 禁毒工作 投案 报案 
敌情 谍报 侦察 侦破 
证据 证件 拘留 逮捕 
严打 危险品 人口 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 非农业人口 农村人口 农业人口 
暂住人口 流动人口 人口政策 人口理论 
人口普查 人口统计 户口 户籍管理 
出入境管理 签证 护照 出国人员 
出国审查 边防检查 交通监理 交通法规 
消防 消防工作 当事人 辩护制度 
律师 劳改工作 劳动改造 劳教工作 
劳动教养 刑满就业 刑满释放 监督劳动 
监督改造 监狱管理

           人民法院公文主题词标引说明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郑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73号)


  《郑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业经1999年4月30日市人民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陈义初
                           一九九九年五月六日
            郑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根据当事人的要求,由本机关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取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法律依据,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以查明事实的活动。


  第三条 本市市级及其以下行政机关和听证人员、听证参加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前款所称较大数额罚款是指:
  (一)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1000元的;
  (二)对无违法所得的经营性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10000元的;
  (三)对有违法所得的经营性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30000元的。


  第五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以公开的方式举行。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行政处罚听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听证机关和听证人员





  第七条 拟作出本规定第四条所列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为听证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拟作出本规定第四条所列行政处罚决定的,该组织为听证机关。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拟作出本规定第四条所列行政处罚决定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听证机关。


  第八条 听证机关不得委托其他机关、组织或个人组织听证。


  第九条 听证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由听证机关指定本机关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或者承办法制工作的人员担任,书记员由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听证资格证书。


  第十条 听证活动中听证主持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确定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二)决定中止、终止或者延期听证;
  (三)决定听证员、书记员的回避;
  (四)决定证人在听证会上作证;
  (五)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六)维持听证会的秩序,制止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


  第十一条 听证会可以由听证主持人独任听证,也可以根据需要,由听证机关指定一至二名听证员。听证员协助听证主持人履行本规定第十条第(五)、(六)项职责。
  听证设书记员一名。书记员应当将听证的全部活动记入笔录。


  第十二条 听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调查人员或其近亲属;
  (二)是本案当事人或其近亲属;
  (三)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或调查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处理的。
  前款规定适用于翻译人员、鉴定人员。


  第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听证会开始之前提出,并说明理由;回避事由在听证会开始后知道的,可以在听证会结束前提出。


  第十四条 听证主持人的回避由听证机关决定,听证员、书记员和翻译人员、鉴定人员的回避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三章 听证参加人





  第十五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员、第三人、证人、鉴定人员和翻译人员。


  第十六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按照听证机关告知的时间、地点参加听证会,遵守听证纪律,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的询问。
  当事人无故不参加听证会或未经听证主持人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十七条 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或者放弃听证;
  (二)申请回避;
  (三)委托他人代为参加听证;
  (四)对案件涉及的事实、适用法律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五)对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或者提出新的证据。


  第十八条 当事人、第三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为参加听证。委托他人代为参加听证的,应当在听证会开始前将听证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送交听证机关。

第四章 听证的告知、提出和受理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拟作出本规定第四条所列行政处罚决定的,在决定作出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并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
  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住所等基本情况;
  (二)当事人主要违法事实、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法律依据;
  (三)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
  (四)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听证机关。


  第二十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书面向听证机关的法制机构或者听证告知书载明的其他机构提出。当事人以邮寄方式提出的,以信件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准。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妨碍听证要求提出期限的,障碍消除后3日内,当事人仍可向听证机关提出听证要求,听证机关核实后应予准许。
  当事人以书面方式声明放弃听证权利或者超过期限未提出听证要求的,不得就本案再次提出听证要求。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要求的,听证机关应当受理。
  当事人超过规定期限提出听证要求的,听证机关不予受理,并自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五章 听证会的举行





  第二十二条 听证机关决定举行听证的,应自受理当事人听证要求之日起15日内举行听证会。
  听证机关指定听证主持人后,案件调查人员应将案件材料和证据移送听证主持人。听证会举行之前,听证主持人应将案件材料和证据退回案件调查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听证机关应在举行听证会的7日之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和第三人。
  听证通知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住所等基本情况;
  (二)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员、书记员的姓名和职务;
  (四)当事人的听证权利、义务。


  第二十四条 听证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查明听证参加人是否到场,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核对听证参加人身份,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听证参加人的听证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三)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
  (四)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对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进行申辩、陈述和质证;
  (五)第三人或其委托代理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六)鉴定人员宣读鉴定结论,并作出相应说明;
  (七)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员就案件有关事实、证据询问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等人员;
  (八)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第三人或其代理人相互辩论;
  (九)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第三人最后陈述意见。


  第二十五条 听证会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交由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的,由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笔录上注明情况。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中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终止,需要等待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表明是否要求听证的;
  (二)案件调查人员或者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如期参加听证的;
  (三)需要对有关证据重新调查或者鉴定的;
  (四)其他应当中止听证的情形。
  中止听证的情形消除后,应当及时恢复听证。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听证:
  (一)当事人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满3个月,未能确定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二)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会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出听证会的;
  (三)其他应当终止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听证会结束后3日内,听证主持人应当制作听证报告。
  听证报告应写明听证案件的事实、证据和依据,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案件调查人员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作出评价或者提出新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听证报告连同听证笔录一并报送听证机关负责人,作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

第六章 听证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受理对听证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责令限期组织或重新组织听证:
  (一)听证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
  (二)听证机关违反本规定组织听证,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未按本规定组织听证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无效,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可提请同级人民政府责成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予以撤销、纠正,或者由同级人民政府自获知之日起60日内直接予以撤销、纠正。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本规定第四条所列行政处罚决定的,必须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者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并附是否组织听证及组织听证情况的说明。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或者徇私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第三十五条 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听证报告等听证文书,应当使用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制作的示范文本。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